KK免更新
走向咱们的小康日子丨甘青交界处的跨过——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甘肃积石山青海循化9月13日电 题:甘青交界处的跨过——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甘肃和青海交界处,有一系列山峰连绵50公里,传说是女娲堆积石头而成,人们称之为"积石山",这也是强生搬家公司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的标志性山脉。
山两边,一边是甘肃积石山,一边是青海循化,两个县居住着人口约2万和10.1万的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同属我国28个少小民族。
在黄河滨日子数百年的这两个民族,代代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不少大众日子贫穷。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和政府支持下,两个山水相邻、风俗附近的民族,发生了什么改变?
"饱经沧桑"与"辣味十足"
炙热的火炉上,制造保安腰刀运用的钢铁片被烧得通红。马尕主麻两鬓的汗珠滴到滚烫的刀片上,宣布"吱吱"的动静。41岁的他个头中等、皮肤乌黑,打刀已20多年。
"小时候家里穷,我十几岁开端跟着父亲以打刀营生,曾经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一年忙300多天。"家住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马尕主麻,是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传承人。
镇里大墩、梅坡、甘河滩三个村子,被称为"保安三庄",是保安族大众集合区。腰刀,是保安族的宝物。
"打刀是个辛苦活,但腰刀可交换牧民的牛羊,也可生意,贴补家用。"在马尕主麻回忆中,曾经村落里,人们营生的办法好像只要抡锤打刀。
曩昔,一把腰刀需求经过几十道工序,纯手工打制,花费数周乃至数月。2006年,保安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打磨、抛光等工序可由机器完结。马尕主麻自家的小院里,寒酸的土炉子和生锈的铁锤旁,是簇新的打刀器械和标准化的操作台。
"我招了50多名学徒,大部分是贫穷户,还有一些残疾人,让他们学会才有所长,能够安稳脱贫,还能把民族技艺传下去。"他说。
近年来,在政府支持下,经过开办扶贫车间,这一特征手工艺品工业释放出明显的带贫效益。
黄河流经青海循化,两岸丹霞地貌,壁立千仞。
外人眼中,这是令人神往的壮美山河,长时间聚居在此的撒拉族员却常望河兴叹。河槽太低,难以引水灌溉,自古就有"干循化"之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也被列入六盘山会集连片特困区域。
58岁的马热者卜,循化县新建村乡民。他布满皱纹的脸,就像脚下缺水的土地。2015年末,作为贫穷户,他拿到1万多元的到户工业扶持资金。
"种麦子不赚钱,又没技术,我能干啥?"他一度苍茫。村干部帮他收买了几斤线辣椒种子,他种在自家3亩地里。
这种细长像线的辣椒,皮薄、肉厚、色鲜红、味香醇。"曾经辣椒不好卖,现在拉面馆老板到村里来收买,第一茬能卖到25元一斤。"马热者卜说,一年收三茬,一亩地年收入至少5000元。在新建村,像马热者卜这样20多户撒拉族贫穷户都种上了线辣椒。
在循化,辣椒栽培面积现已达2.5万亩。从"要我种"到"我要种",如火如荼的线辣椒栽培,让上万名撒拉族大众尝到了甜头。
脱贫路上,辣椒飘香。
在循化县下科哇村,记者碰到撒拉族青年马进山时,他正忙着盖房。
"这次回家4个多月,就为盖房,了却爸妈的愿望,他们受了半辈子的穷啊。"马进山死后,一边是住了快30年的火炕平房,一边是拔地而起的3层小楼。
28岁的马进山消瘦白净,在陕西、浙江等地的拉面馆作业十多年,开始在他人的拉面馆茶房,后来自己开了店。
在杭州开面馆是4年前,出资15万元,其间5万元自己掏,别的10万元是循化县政府为扶持拉面工业供给的工业到户资金和扶贫创业借款。
"当年就收回了本钱,一年下来赢利也有约20万元。"马进山掏出自己的杭州"市民卡"给记者看。他说,还想再开几家面馆,今后让孩子在杭州上学。
马进山地点的村,现在60%的人在吃"拉面"这碗饭。现在,拉面已成为撒拉族大众脱贫的主导工业。
"让拉面的功能从糊口变为营生、生计变为生意。"循化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韩忠勇说,经过技术训练等方法,从循化县走出去的拉面馆已超7000家,遍布全国100多个城市,输出劳动力4万余人,年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
墙上悬挂民族服饰、橱窗展现着腰刀、书架摆放着泛黄的文献……积石山县甘河滩村一处院子里,有这样一座保安族风俗博物馆。主人是保安族妇女马秀琴。也许是常年从事舞蹈作业的原因,55岁的她身材苗条,脸上总挂着笑。
15岁那年,马秀琴作为保安族仅有代表,坐两天火车去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少数民族汇演。一辈子在外地打拼、投身艺术的马秀琴,2013年回到村里,承揽下一亩地,办起阿可可农家乐大院,不只建博物馆,还办服装车间。
"在保安语里,‘阿可可’意思是顶呱呱。保安族妇女从小学习刺绣,手工好,她们在这里缝制保安族传统服饰,不出村就找到了作业。"她说。
2019年,车间卖出7万元的马甲、裤子、腰带等保安族民族服饰。近年村庄旅行热起来,她开办的这家农家乐,主打保安族特征餐饮。
离家30年,马秀琴觉得家园最大的改变在教育。曩昔,女孩都早早嫁人,没什么好出路。"现在村里许多学生都外出上大学了,需求民族服饰。我的服装车间能够出一把力。"
"新风尚"与"常协商"
"要是按曾经的‘行情’,小儿子娶媳妇必定得借债。"撒拉族农人韩忠明说起家里的喜事,很慨叹。
他是循化县乙日亥村乡民,上一年先后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两个婚礼花的钱,曩昔一个婚礼都办不了!"
循化县曾攀比之风盛行,成婚彩礼以及情面来往费用攀升,一些家庭因而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2018年曾经,撒拉族婚礼的彩礼均匀达到了二三十万元,一场葬礼十五六万元。真的是结不起婚,死不起人。"参加推陈出新作业的县里干部韩庆功说。
现在循化县一切村建立红白理事会,经过拟定规章、建立责任监督员等方法,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陋俗根本破除。
循化县副县长马洪涛说,展开推陈出新稳固了脱贫效果,减轻了担负,日子更有奔头了。
关于保安族贫穷妇女周三姐而言,日子的起色也来自当地一种簇新组织。
40岁的周三姐不识字,家住积石山县甘河滩村,6年前,老公意外过世,让她和两个上学孩子的日子陷入困境。
"全村人搬着小板凳到村委会开会,村干部在会上评论我家的困难,村里人为我出点子。"周三姐说。
周三姐说的会,叫"乡民知情大会",是积石山县推行的一项脱贫做法。
"就在村上开,不限时长,乡民都讲话,巨细事宜交流协商。"甘河滩村包村组长马登茁说。
"现在我家养了牛,我进了扶贫车间干活。大儿子去了县里的免费技术训练班学烹饪。"周三姐说,现在她家已脱贫,老房子旁盖起两间新房,"想给大儿子藏着娶媳妇用"。
8月26日,村里本年第三次乡民知情大会举行。当天下着雨,但周三姐搬着小板凳早早来到村委会门口,由于她有一些新问题要问我们,也想帮其他人。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