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4-17 10:10:08
  • 阅读(7512)
  • 评论(6)
  • 古DNA揭开昭通"僰人"悬棺葬人群族属之谜

    昭通威信瓦石悬棺遗址。余腾松供图

    近来,世界威望杂志《细胞》的子刊上宣布了关于悬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讨成果——《华南和泰国北部悬棺葬风俗的母系遗传视角研讨》,标志着云南昭通"僰(bó)人"悬棺葬人群族属的古DNA研讨取得重要打破。研讨标明,昭通悬棺葬人群属古代百越族群的后嗣侗傣语系民族的先民。

    据了解,悬棺葬是我国南边一种陈旧而独特的丧葬风俗,最早发现于大约距今3600年的福建武夷山区域,之后以人群迁徙和活动的方法在华南区域的福建、江西、广西、四川、云南等区域传达。大约2000年前,该风俗传达到了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区域的一些原住民集体中。肯定时代测定女声语音包变声器微信语音怎么转发显现,悬棺葬风俗在我国大陆最晚的记载,是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的悬棺葬(或许也包含相邻的四川珙县麻水坝悬棺葬遗址),明代晚期之后就不见踪影。但清代今后泰国等东南亚区域还盛行这种葬俗,而台湾兰屿的耶美人和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托拉贾人至今还保存此种风俗。

    "僰人"是现已消失的少量民族,悬棺葬在昭通当地一向被称为"僰人"悬棺。关于悬棺葬风俗的来源、人群源流、文明传达和分散形式、族群归属以及与现生人群的联系等,一向存在许多争议。体质人类学研讨以为悬棺葬人群与侗傣语系人群有着较为亲近的联系,而悬棺中随葬品剖析的成果则显现,南亚语系的孟高棉族群和苗瑶语系人群是悬棺葬风俗重要的实施者和传承者,乃至还带有少部分华夏汉文明要素。

    为探明这些重要问题,我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讨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与泰国艺术大学的研讨人员协作,使用古DNA剖析技能,对来自昭通市威信县和盐津县、广西百色市华村和泰国邦玛帕区域,时代在2500~660年前人类遗骸样品展开了线粒体DNA全序列剖析。研讨发现,昭通区域的悬棺葬人群母系遗传世系的遗传多样性十分高,而泰国北部悬棺葬人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该成果契合悬棺葬风俗在我国南边来源并向南撒播到东南亚的观念。研讨者将遗传学剖析成果与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等依据相结合,估测悬棺葬风俗约在距今3600年前来源于我国东南沿海区域(如武夷山区域)的百越族群(如今侗傣语系族群的先人),之后悬棺葬风俗因人群很多迁徙和活动,在华南区域广泛撒播(这便是母系遗传多样性十分高的原因)。大约在两千年前,十分少量的悬棺葬风俗传承者(G3a1世系人群)将该风俗带到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区域的一些原住民集体(比方孟高棉民族)中,构成大面积传达。

    研讨成果显现,昭通悬棺葬人群属古代百越族群的后嗣侗傣语系民族的先民。

    此项研讨成果,我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讨所的张晓明副研讨员、李春梅博士和周亚楠硕士生为一起榜首作者,我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讨所的宿兵研讨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的吉学平研讨员和泰国艺术大学的拉斯米·舒孔德教授为一起通讯作者。昆明理工大学的石宏教授为本研讨前期样品的搜集和试验渠道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云南大学云南省地舆研讨所的地舆学家和探险队为收集样品供给了重要的技能和团队支撑,本研讨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万人方案"青年优秀人才"等项目的赞助。

    (本报记者 张 勇)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