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徒骇河底为啥会深藏汉代古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近来,徒骇河山东惠民县段在清淤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河槽下发现一处汉代时期的墓葬。现在,文物管理人员已对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开掘和整理,并出土14件陶器随葬品,品种有豆、罐、鼎、博山炉等,以壶、罐居多,距今有2000多年。
被发现的古墓葬坐落惠民县清河镇杜桥村西侧的徒骇河河槽下,面积500多平方米,间隔地上深7米左右。当地乡民对发现古墓并不意外。在1965年,徒骇河疏浚施工时已发现墓葬。本年3月10日,徒骇河清河镇杜桥段截流清淤,古墓葬再次显露,河槽上青砖、陶罐及瓦片随处可见。
徒骇河坐落黄河下流北岸,流经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干流总长度436.35公里。徒骇河原本是一条很陈旧的河流。它的前身为古漯川,是古黄河的一支,也是大禹治水时所疏的九河之一。据《尔雅·释水》记载,九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絮、钩盘、鬲津。这九条河都散布在鲁西北和鲁北一带,至今大部分河道仍然存在。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分,有一次带着大批帮手来到河滨,刚要丈量河水的深浅,忽然洪水爆发,数米高的浪头吼怒着滚下来,一会儿就卷走了十多个人。史载"徒骇者,禹疏九河,用工极众,故人徒惊骇也",因而命名徒骇。不过,现在的这条徒骇河并不是大禹治水的那条徒骇河,而是后因由商河、土河等河流疏通兼并而成。
由于屡次决口改道,古徒骇河的流路早已不在。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清河、信都三郡黄河洪流多处决口,31个县邑被淹,4万多所官邸民舍被毁。此次黄河决口后,为了分泄黄河洪水,削减河患,河堤都尉许商于当年开凿了一条新河,定名为商河。商河自高唐县分黄河而出,流经滨州后又分为二支入海。商河新近曾为黄河分洪发挥过必定作用。
唐朝末年,黄河下流改道,经惠民、阳信、沾化入海,截断了商河的入海流路。为了排涝,其时的统治者又在高唐以东的黄河与商河之间,开挖了一条土河。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鲁北受灾严峻。水灾往后,广阔民众将商河、土河分段贯穿,构成了徒骇河干流,并以徒骇命名。徒骇河构成后,由于受黄河决口和引黄济运影响,淤积严峻,虽经屡次部分管理,但作用欠安,常常为害四方。
清代乾隆乌克兰试管婴儿三十六年(1771年),由于徒骇河决口,周围一片汪洋,陆地行舟。乾隆皇帝巡视水灾后,大发慨叹,作诗一首《徒骇河》:神禹治河乃最神,其时犹致人徒骇。三千年后智非禹,问胜此任谁能解?……将欲弃地让之水,亿万生计绝分裂。意思是说,治水神灵般高超的大禹,管理此河的时分,还使徒众惊骇,时隔三千年,已不是靠神明力气治水的大禹年代,怎样才能担任管理徒骇河的使命呢?假使抛弃地步,任河水众多,必定危及亿万生灵。
在我国传统文明中,还没有将先人墓修在河底的风俗,这不利于尸身的保存,是对逝者的大不敬。明显,发现汉代古墓的惠民县清河镇杜桥村西侧的徒骇河,在汉代并不是徒骇河河道地点,仅仅后来由于河流改道,低洼之处逐渐成了徒骇河水过之处,古墓才沉入了河底。"这个汉代墓葬群,能够证明周边有个聚落群。也便是说汉代其时是有人住在这儿,才会长时刻堆集下这么多的墓葬。墓葬必定是在村子外面的,所以要么在这个岸边,要么在那个岸边是有比较大的聚落群。"滨州市博物馆研讨员张卡说,依据现在墓葬的开掘状况,能够界说为宗族墓。
鲁北区域长时刻遭到水患影响,土地不断淤积,因而地下遗存的严重发现一向不太多。可是,这片土地历史悠久,见识是十分深沉的,能够揣度的是,鲁北区域的地下有丰厚的文明遗存等候人们去发现、去研讨。
就拿这次发现汉墓的清河镇来说,商代是蒲姑国的属地,周代是齐国无棣境,秦属厌次县。在汉代,这儿有两个行政机构:厌次县和富平侯国。厌次的姓名跟秦始皇有关。相传由于东南有皇帝气,秦始皇便东巡以厌之。"厌"的意思是限制。因东巡时次舍于此,故名"厌次"。西汉宣帝封张延寿为富平侯,改厌次县为富平侯国。张氏后代九代为富平侯,在惠民县共182年。其时的富平成为全国较殷实的区域之一,富平侯张安世"富于大将军光"便是证明。
从时刻上看,此次发现的汉墓,可能是汉代厌次县和富平侯国时期的遗存。详细信息还需要结合考古什物,进一步研讨。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