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京津冀区域工业协同开展成效明显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陈述之九
工业搬运晋级和协同开展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开展的要点范畴和要害支撑。依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成果剖析,三地间工业定位与工业分工日益清楚,区域之间工业交融水平逐步进步。
一、京津冀区域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法人单位数量继续稳步增加
2018年底,京津冀区域内共有从事第二工业和第三工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43.1万家,比2013年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90.5%。在全国法人单位中所占比重为11.2%,比2013年底下降0.6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第二、三工业法人单位数为98.9万家、29.1万家和115.1万家,比2013年底别离增加57.5%、37.2%和163.9%,河北成为区域内单位增加的首要推进力气。
(二)第三工业成为京津冀区域开展的重要支撑
2018年底,京津冀区域内第二工业法人单位43.5万家,第三工业法人单位199.6万家,别离占第二三工业法人单位总数的17.9%和82.1%;其间,第三工业法人单位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78.8%)高3.3个百分点。
图4河北省区位熵较高职业电子天平
三、京津冀区域内工业协同程度不断进步
(一)工业交融效果明显
京津冀协同战略有用促进单位交融开展,三地法人单位在京津冀区域内,跨省(市)建立工业活动单位数量迅速增加。2018年底,京津冀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的工业活动单位1.6万家,占区域内工业活动单位总量的5.5%,比2013年底增加180.2%。
(二)北京对津冀区域溢出效应显着
分区域来看,北京法人单位在津冀区域的工业活动单位1.2万家,天津法人单位在京冀区域的工业活动单位0.3万家,河北法人单位在京津区域的工业活动单位0.1万家,别离占京津冀法人单位区域内跨省(市)工业活动单位总量的76.5%、15.9%和7.6%。北京在区域内工业交融中中心带动效果显着,与2013年底比较,北京法人单位在津冀的工业活动单位数量增加225.9%,别离比天津和河北高108.9个和170.6个百分点。
(三)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跨省(市)出资要点范畴
分职业来看,三地法人单位在京津冀区域内跨省(市)的工业活动单位中,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进步。其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工业活动单位算计0.4万家,所占比重为25.9%,比2013年底下降6.1个百分点;租借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能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能服务业工业活动单位算计0.7万家,所占比重为41.1%,比2013年底进步12.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