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30日,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以美国“儿童作为和平缔造者基金会”主席帕特·蒙坦顿女士为团长的世界儿童和平使团。摄影/ 刘建国
对一些重大问题,乌兰夫亲自出面同中央其他领导交换意见。1954 年宪法只简单地写“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但在“文革”等运动中,很多少数民族干部被扣上“地方民族主义”的大帽子被批斗,这说明实际上主要强调了“反地方民族主义”,而且把一些民族感情和不同意见当作“地方民族主义”来反了。乌兰夫向彭真反映了少数民族干部们的这一观点。他同时认为,过去毛主席提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其实主要强调的是“反对大汉族主义”。“两种民族主义都不符合马列主义,都应反对,这次要写,就按毛主席的提法,强调反对大汉族主义。”乌兰夫同志的意见被采纳。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都明确写着“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陌陌广告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1983 年以后,乌兰夫已成为国家副主席,他仍然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乌兰夫说:“草案稿要征求多方面的意见,认识比较一致,将来执行才能比较顺利。”所以草案17 次易稿,而每次易稿,年近八旬的乌兰夫都是亲自参与、一丝不苟。
1984 年5 月31 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并决定于同年10 月1 日起施行。
布赫——具有诗人气质的副委员长
布赫1926 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的塔布子村。1939 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几经周折,布赫和家人被送到延安,从此走上了中国革命的道路。1942 年,年仅16 岁的布赫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布赫向记者谈起在延安那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时,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可见在延安的岁月对布赫的一生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加之父辈革命思想的熏陶,布赫早在1954 年就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人大代表,从第七届至第九届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乌兰牧骑——在文艺战线的创举。1946 年春,布赫从延安返回内蒙古工作。在赤峰内蒙古自治学院担任政治教员;同年秋, 解放战争打响后,布赫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奔赴前线随军演出。两个月后,他们转战林东与另一支宣传队汇集到一起,正式成立了内蒙古文工团,布赫担任团长和党支部书记。这支粉丝通官网文工团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逐步成长壮大,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迎来了新中国粉丝通广告的诞生。1949 年10 月,内蒙古文工团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文艺演出。从那以后,每年的国庆盛典都能看到内蒙古文工团精彩的表演。
1953 年,布赫出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这期间,布赫推出了一项在文艺战线历经数十年风雨而不衰的创举,这就是——培养、推广“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是蒙语,意思是“红色文艺轻骑兵”,一般由十几个各怀技艺、一专多能的文化工作者组成。由于内蒙古地广人稀,一个村落通常只有几个、十几个蒙古包,加上流动性大,有的牧民几年都看不上一次演出,于是乌兰牧骑应运而生。他们不仅送戏上门,还为牧民们理发、放幻灯、办小型展览等,为牧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因而深受牧民喜爱。这种文艺形式最早出现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布赫很感兴趣。于是,他亲自深入牧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并在全区进行推广。到1958 年年底,乌兰牧骑已在草原处处生根开花。
据布赫讲:“1964 年,乌兰牧骑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汇演,最后一个出场,却赢得了满堂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对乌兰牧骑十分赞赏。周恩来当场提议,要让负责乌兰牧骑的领导作专门汇报,同时要乌兰牧骑再作一次专场演出。当年12 月27 日,我陪同周恩来总理观看了乌兰牧骑演出队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作的汇报演出。总理生前曾经先后12 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这是绝无仅有的。他还亲自安排了乌兰牧骑在全国巡回演出的计划。”正是根据周恩来的意见,1965 年6 月,布赫集中组织了全区的乌兰牧骑,分4 路走遍了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作巡回演出, 推广乌兰牧骑的经验, 倡导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
竭智尽忠——在内蒙古工作40 多年。布赫前后在内蒙古工作40 多年,从担任自治区文化界领导到担任基层市长、书记,再到担任自治区主席,他对家乡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与深情。布赫走遍了全区12 个盟市、103 个旗县,为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利益,为党的事业,竭智尽忠,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1978 年,布赫还在担任呼市市委书记时,就曾大胆而坚决地支持当地某县采取的“把地包给各户种”的试验。1980年,中央正式发文件肯定类似做法。1983年, 布赫出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又亲自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支持农民把“包产到户”发展为“大包干”,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当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到100 亿公斤,比1980年时整整翻了一番。
在农业改革的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一直萦绕在布赫心头。他对记者说:“那时, 中央一系列文件还没有涉及畜牧业这一块,可作为内蒙古经济支柱的畜牧业,不能坐等啊!一次,我到牧区视察,听说几个牧民热心去追一只野兔,而集体的牲畜丢了却无人去找。原因很简单,追来兔子是自己的,牛羊丢了是集体的。这件事使我下决心立即进行畜牧业改革,当时区党委同志意见一致,于是,我们率先在全国首创了‘草畜双承包’的牧区改革模式。”
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布赫形成了自己对于民族问题的见解。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总要分你是什么民族,我是什么民族,大家都是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遇有接待外宾或出访,布赫总忘不了宣传解释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他还常常现身说法,拿他自己作比喻,“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政府首脑要由其主体民族的代表担任。但这并不是说我是蒙古族的主席,我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主席,是为各民族人民服务的。”
宽广胸怀——颇有成就的蒙古族诗人。在采访布赫之前,记者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图书馆想借阅一些布赫副委员长的著作,没想到一查书目,竟然有20多部。除了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毛泽东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贡献》《谈党的建设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布赫谈民族工作》《谈思想政治工作》《调查与思考》《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改革与发展》《布赫谈经济工作》《中国农村经济与农业法制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著作外,还有不少像《布赫文集》《布赫诗集》《布赫文艺论文集》《诗海纪行》《文化工作漫谈》《布赫序跋集》《布赫诗词书法选》等此类的文艺作品集。也使记者感到布赫不仅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国家领导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蒙古族诗人。
布赫早在延安学习期间,就曾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学校的墙报栏里经常可以看到他创作的诗歌、短文。在他回内蒙古从事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的二十年间,始终坚持业余文艺创作,发表了大量诗歌、剧本和影评以及文艺理论文章。歌剧《翻身靠劳动》《慰问袋》,话剧《王文焕》《海棠》《乌尔吉的生日》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他亲自参与拍摄了内蒙古有史以来第一部故事片——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其中歌剧《慰问袋》为抗美援朝战士慰问演出后,受到普遍欢迎,在军中广为流传。理论文章《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文化要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建设民族的新文化》等对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工作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后来,布赫担任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导,无论是到基层搞调研,还是奔赴灾区第一线,甚至在行程中,他总要挤出时间,把自己的感想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布赫连续担任副委员长的期间,每次考察后在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写报告的同时, 胸臆间奔腾的诗情,也同时化作缕缕精美的诗行, 留诸笔端。
布赫曾对记者讲:“参加革命60 多年来,诗始终伴随我成长。在风雨如磐的黑暗社会,诗激发了我忧国忧民的赤子深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诗鼓舞了我抗日救国的坚强斗志;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中,诗激荡了我奋发图强的满怀豪情;在是非颠倒的十年动乱中,诗坚定了我献身真理的必胜信念;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诗焕发了我更大的工作干劲和拼搏精神。”
记者伏案写稿时,当年布赫亲笔签名送给记者的诗集就在案头。翻开诗集,看到的是:深刻的哲理,宽广的胸怀,美好的情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
(文/本刊记者夏莉娜)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