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9-11 23:58:39
  • 阅读(2831)
  • 评论(6)
  • 央广网松潘9月11日音讯(记者 王晓蕾)全程2827千米的213国道,从甘肃兰州可直通云南磨憨,其间的四川段被许多网友评为“我国最漂亮的公路”之一。沿着这条公路驱车跋涉,两旁即是广袤无垠的草原,昂首看蓝天白云,垂头见牛羊吃草。如此夸姣的场景,却很少会有人联想到,80多年前赤军长征过草地时所阅历的那段悲凉年月,恰是发作在这片土地上。

    213国道两旁的景色(拍摄 王晓蕾)

    1935年6月,基地赤军和第四方面军在达维成功会师后,在阿坝区域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并断定了北上的战略方针。为阻挠赤军北上的脚步,蒋介石派胡宗南部精锐部队死守在松潘一带,对环境极端恶劣的草原区域则疏于防卫。1935年8月21日,为了躲过国民党的围歼,赤军开端过草地。行军行列分摆布两路,平行跋涉。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带领,自四川毛儿盖动身,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尽力,右路军总算抵达草地止境的班佑区域。

    赤军经过的草地坐落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衔接段,海拔平均在3500米以上。这儿地广人稀,高寒缺氧,草丛里河沟交织,积水众多,一不留神就会堕入泥潭中拔不出腿。上万名兵士,从前献身在这片沼地中。我国公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张爱萍曾写诗描绘过这其间的艰苦:“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风逐浪。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日。”

    赤军从前走过的日干乔草原(拍摄 王晓蕾)

    松潘坐落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西南面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今日,记者从松潘动身,沿着213国道跋涉,路径毛儿盖、班佑、巴西等当年赤军过草地时途经的区域,在沿途不断呈现的雕塑群像和博物馆橱窗里逼真的什物中探究那段看似悠远却又实在的前史。

    木板欠据——治军严正 绝不白拿老大众一颗粮

    从松潘县城动身,沿着213国道跋涉不久,远远的就会看到元宝山顶上的一座留念碑。

    赤军长征留念碑(拍摄 张克清)

    这座赤军长征留念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留念长征某一个事情或某一次战役的留念修建,而是赤军长征的总留念碑。本地的导游向咱们介绍,“把总碑建在松潘是由于赤军长征在四川的时刻最长,前后达20个月,脚印广泛四川省的73个县市,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其次,爬雪山、过草地等严重的军事行动都发作在四川。当年党基地举行的闻名的毛尔盖会议的地址离松潘只要几十公里。因而,赤军长征留念碑选址在这儿,最能体现长征精力,含义也最深远。”

    这座留念碑归于松潘赤军长征留念碑园的一部分,碑园门口上九个烫金的大字由其时打鱼机遥控器现已84岁的邓小平题写。

    松潘赤军长征留念碑园(拍摄 张克清)

    在这个碑园的留念馆中,记者发现了这么一块木板。这是一份欠据,是当年长征中,赤军对藏族大众们的许诺——绝不白拿他们的一颗粮。

    赤军当年的“木板欠据”(拍摄 王晓蕾)

    过草地前,赤军曾在毛儿盖区域驻守过三个月,其间一个重要任务即是为过草地筹措粮草。

    遭到国民党戎行不好宣扬的本地藏族老大众们,传闻赤军是一个“恶贯满盈”的戎行,纷繁携家带口逃到山上流亡。其时正值青稞老练的时节,赤军急于筹措粮草过草地,可是地步的主人却迟迟找不到。无法之下,领导层决议兵士们到田里收割无主青稞后,由前敌总政治部在田边竖一块木板,写明收割原因,作为欠据。

    “田内割了青稞二百斤咱们自个吃了,这块木牌可作咱们采购你们这些青稞的凭据…可以到任何赤军部队或许苏维埃政府兑取…”这块保存在博物馆里现已泛黄的木板,即是最初赤军在毛儿盖区域筹粮时跟本地乡民的“欠据”。

    依据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欠据中的“二百斤”字样,不管从字体仍是巨细上看,都是后填上去的。由于其时赤军没有详细计算收割的粮草数量,所以在斤数上挑选了空白,期望由地步的主人填写。后来,憨厚的藏族公民,自个填上了“二百”,尽管当年赤军收割的斤数远远大于这个数额。

    经过赤军相似“木板欠据”这么一次又一次的实际行动,藏民对赤军的形象逐步改观。“藏民们渐渐知道了本来赤军并不是国民党所说的‘坏兵’,而是会协助藏民的好兵”,若尔盖区域史政办副主任徐绍勇对记者说,“在后来赤军过草地的过程中,藏民给赤军供给了很大的协助。”

    80多年过去了,墨水深深的渗进木板,一字千金,共产党员时刻谨记。

    七根火柴——一名共产党员终究的党费

    213国道沿线,一个非常显眼的赤色塑像,老是不经意间闯入我们的视野,衬着蓝色的天空分外的夺目。一只大手中,握着一个火柴盒,一颗红星上,闪耀着7根火柴。

    七根火柴雕像(拍摄 张克清)

    王愿坚在1985年宣布的《七根火柴》的小说中,生动记叙了这一从前实在存在着的故事——一名兵士在行将堕入沼地的战友身上找到了一本党章和名贵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掀开党证,里边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枯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集合在一同,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基地,像一簇火焰在跳...记住,这,这是,我们的!他猛然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竭尽一切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兵士献身了,火柴和党章留了下来。

    七根火柴雕像(拍摄 张克清)

    “这个故事就实在的发作在这个留念碑的邻近” 若尔盖县史志办副主任徐绍勇对记者说,“看似一般的火柴关于在草地中跋涉的兵士们来说,就像是救命的药品相同。”

    草地气候,一日三变,温差极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摆布,常常冻得兵士们瑟瑟发抖。有老赤军介绍: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简直没有干过,能冻死人。徐绍勇也介绍:“草莽中的水都是有毒的,需求煮沸才干喝。所以,火柴是草地上最宝贵的物品之一。这位兵士留下的火柴,不知可以带给多少兵士温暖,抢救多少战友的生命。”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兵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摘自《七根火柴》)

    这位共产党员献身了,更多战友活了下来。

    金色鱼钩——把生的期望留给别人

    213国道旁,有一座主体为灰色的塑像。一位小赤军靠在一位老赤军的身旁。老赤军的手里拿着根鱼竿,小赤军托着腮看着他。底座有四个金色的大字“金色鱼钩”。

    金色鱼钩塑像(拍摄 张克清)

    “左面的这位老赤军我们都叫他‘老班长’”徐绍勇指着塑像给记者介绍,“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三名小同志得了肠胃病,为了不连累大部队的进程,组织就派这位伙食班长照顾他们。”

    “那个时分真是苦啊”,徐绍勇说,“为了让他们的病快点好起来,老班长简直找遍了悉数野地,但也仅仅找到几颗野菜。他把野菜和着青稞面熬成糊糊,这可能是他可以给这几位小同志最佳的饭了吧。”

    可是很快,仅有的一点青稞面吃完了,饥饿任意的要挟着他们。

    有一天,老班长在河滨洗衣服,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老班长匆促找出一根缝衣针,做成了一个简便的鱼钩,成功钓上了一条大鱼,三个小同志总算吃上了一顿饱饭。

    金色鱼钩塑像(拍摄 张克清)

    这今后,天天老班长都在接近水边的当地安营,期望能多掉几条鱼给小兵士们补补身子。

    在老班长的照顾下,小同志们的身体渐渐的恢复起来。

    可是,就在他们行将走出草地的时分,老班长却倒下了。

    “由于每到吃鱼的时刻,老班长历来不好他们一同吃,而是等他们吃完饭后,再静静地吃他们剩余的食物,通常仅仅几片菜叶。”徐绍勇说。

    长时刻的饥饿让老班长越来越衰弱。终究,他仍是没能走出这片草地。

    213国道依然向前延展着,当年赤军过草地时阅历的“逝世沼地”也现已渐渐地成为湿地,润泽着一方水土。参观的游客们在路上笑着拍着相片。这笑脸或许是献身在这片土地上的数以万计的赤军兵士们最期望看到的画面。

    免责声明:这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自创性以及文中陈说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明,对这篇文章以及其间悉数或许部分内容、文字的实在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确保或许诺,请读者仅作参阅,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