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21 03:21:06
  • 阅读(4134)
  • 评论(4)
  • 【环球时报记者 张 振  陈尚文 】从4日开幕到20日落幕,《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冬奥会闭环内简直处处能看到自愿者的身影。张家口赛区交通范畴自愿者刘瑶在寒风中作业,成为美联社记者亚历桑德拉·塔伦蒂诺镜头下的一景;主媒体中心自愿者杜安娜用二维码为媒体供给班车即时时刻表,赢得国际奥委会交通考察团的赞誉;延庆冬奥村自愿者在元宵节预备剪纸、捏彩泥、猜灯谜等活动,还为运动员们扮演舞龙舞狮……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1.8万多名自愿者像一朵朵"小雪花",成为赛场表里一道风景线。

    衣食住行方面,最需求自愿者协助的便是"行"。初入闭环时,还不了解环境的《环球时报》记者曾多次向自愿者求助,遇到不好找的地方时还有自愿者将手头作业交给伙伴,自己带领记者前往目的地。据北京冬奥组委自愿者部部长滕盛萍介绍,北京冬奥会共选用赛会自愿者1.8万余人,其间北京赛区占比63%,延庆赛区占比12%,张家口赛区占比25%。年纪方面,35岁以下青年占比94%。自愿者团队中也有不少外国面孔,他们大多为北京各大高校留学生。比方来自柬埔寨的罗雯珍就读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笔趣阁:各种各样的小说免费在线阅读,她在速滑馆公共区担任交通指引作业;来自韩国的朴贤修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他在五棵松担任赛事服务。"在我国留学期间能有时机作为自愿者亲自参加到冬奥会,我感到非常高兴。"朴贤修承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比赛和非比赛场馆都设有"自愿者之家",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为自愿者建立专属场所。在这里,自愿者们用书法、绘画、绿植、剪纸、春联、灯笼等多样元素对"家"进行安置。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表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自愿者让国际形象深入,这些"蓝色身影"是"双奥之城"最好的手刺。十几年间,自愿服务融入到我国社会生活各个范畴。"奥运留给咱们的不仅是城市标志性建筑和区域性新发展,还有‘润物细无声’的自愿风气和社会文明。这是冬奥会留下的无形遗产,它孕育着奥林匹克的期望和未来。"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2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