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8 17:26:47
  • 阅读(3020)
  • 评论(5)
  •   新华社华盛顿11月17日电 通讯:"触摸中文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了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高棣民的我国故事

      新华社记者杨士龙 胡友松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托马斯·戈尔德(中文名高棣民)博士的工作室里珍藏着一张含义特殊的相片,来访的我国客人都会停步赏识一番。

      相片记载的是发生在1974年7月10日的温馨一刻: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热心接见了我国武术代表团。高棣民见证了那一前史瞬间。

      我国武术代表团在美国的四周时间里,拜访了檀香山、旧金山、纽约和华盛顿特区,其时正在哈佛大学社会学专业读研讨生的高棣民全程担任翻译。这次拜访是继1971年4月闻名的"乒乓外交"后,中美两国关系行将冻结之际又一次重要的人文沟通。

      高棣民曾在美国国务院兼职中文翻译多年,有丰厚的随团翻译阅历。日前在承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高棣民回想道:"(那天)在肯尼迪中心(表演)中场歇息期间,基辛格来到后台会晤代表团。我为他做了两分钟的翻译。"

      高棣民触摸中文始于1966年,那年他在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选学亚洲前史。"中文和我以往学的任何东西都截然不同。触摸中文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了它。"他说。

      高棣民与我国更深的缘分是在哈佛大学期间,他成为赴华沟通学习的美国研讨生。从1979年2月到1980年2月,他在上海复旦大学度过了一年难忘的韶光。

      高棣民一行1979年2月初抵达北京时,我国现已开始实行改革敞开。"其时形象很深的一点是,我国人十分长于抓住机遇,他们期盼自己的国家富足起来。"他说。

      在这段我国肄业阅历完毕之后,高棣民又屡次来到我国,他说自己可谓最早见证我国曩昔40多年剧变的人士之一。"我国的经济兴起非比寻常,没人能预想到它会开展得这么快、这么成功。"

      2012年,高棣民回到复旦大学,在加州大学海外教育项目任教。他感觉我国的年青一代越来越自傲,比父辈分类目录更简单融入世界社会。

      "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对新思想的敞开情绪以及课堂上的活跃体现都让我惊奇不已……他们中许多都是我的得意门生。"他说。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棣民曾担任世界与区域研讨所副所长、我国研讨促进方案创始人、以及我国研讨中心主任。他关于我国的著作体裁广泛,包含青年、大众文化、私营企业、下岗工人以及公民社会等问题。

      退休后的高棣民现在担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参谋。"我希望能多做些奉献。咱们所做的一件事,便是培育下一代研讨我国的学者,添加他们对我国的了解,提高他们向美国人客观阐释我国的才能。"他说。

      他说,我国经济社会的开展变化、我国兴起及其世界影响力提高都是十分活跃正面的。

      关于未来美中关系的开展,他以为,美中两国均需采纳办法,发明时机,经过供给研讨赞助等,引导和鼓舞更多年青力气参加促进两边人文沟通和研讨的部队中来。

      高棣民还提出,关于以研讨我国为工作的美国人和以研讨美国为工作的我国人来说,两边要"遵从理性、建设性的方法",深化考虑应为改进中美关系作出哪些尽力。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