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中新网长沙5月24日电 题:记者手记:送行闪烁星空的"袁隆平星"
24日,天刚微明,庄严肃穆的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外,我手持菊花,深怀感恩与不舍,前来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做最终的离别。
22日13时07分,享年91岁的袁隆平带着他一生寻求的"两个愿望",永久熟睡在他酷爱的这片土地上。自那一刻起,一场民众自发、刷屏网络的离别仪式就在每一个有着袁隆平脚印和回想的当地开端了。
在中新社作业十余年间,有幸屡次与袁老面临面采访。未曾想到,2019年9月5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接待室采访完袁老后的那张合影,成为了我追思偶像的最终寄予。
2018年10月18日,由中新社安排的德国干流媒体奈斯导航采访团与袁隆平合影。杨华峰 摄
淡泊名利的袁老生前历来不认为自己是"明星"。虽然捧回荣誉很多,但每次面临媒体,皮肤乌黑的袁老却总是笑称自己便是下地干活的农人,是大地的儿子。
"荣誉多了是费事,是包袱,我巴望知难而退。"诙谐幽默的袁老很快又话锋一转,十分仔细地说,"在工作上就要一往无前,发挥老骥伏枥的精力。"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有必要得下田。"这是袁老的学生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正是由于这种信仰,袁老事必躬亲,大多数时刻都是在田间地头,为圆他的"禾下纳凉梦"而斗争。直到本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小心摔跤,从此便再也无法回到他挂念的试验田。
"杂交水稻掩盖全球"是袁老终身寻求的另一个愿望。为协助全国际公民处理粮食危机问题,袁老总会在各种巨细国际专业会议上呈现,用他那颇有特征的英语推行杂交稻。袁老自嘲,"我说的是Chinglish(中式英语)。"
很厌烦应酬和繁琐会议的袁老,却屡次接受了中新社安排的海外华文媒体或境外干流媒体的专访。袁老曾笑着对海外媒体记者说:"我要请你们免费在海外做‘广告’,所以一定要仔细给你们介绍下杂交稻的状况。问题随你们提,我都会答复。"好几次,率性的袁老叫停现场翻译,直接和外媒记者如流对答。
2013年7月7日,"追星"而来的澳大利亚《大洋日报》记者陈贺义采访完袁老后,特地送上一幅写有"让国际离别饥饿的巨人,华人因您而骄傲"的条幅。曾采访过袁老的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驻华记者吴策(Steffen Wurzel)22日发表文章留念袁隆平,回想了2018年采访袁老的场景,并称其为"我国的科学英豪"。
这些记忆犹新的场景,让我至今觉得,那个喜爱自称为"80后""90后"、力求要当"00后"的达观、活跃的袁老并没有离去。他还会很仔细地重复问我:"你是哪个媒体的?",然后又笑着说:"哦,哦,我记住呢。"跟着年岁渐高、听力锐减,其实白叟或许底子记不起,但为了让我不为难和悲伤,他总会这么贴心肠回复一句。
连日来,循着袁老最终"回家"的道路采访,看着失声痛哭、静静跟从灵车奔驰的人群,看着吊唁厅外摆满的鲜花和稻穗,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隆平人"纷繁赶来,看着满头白发的白叟和青年学子星夜兼程前来离别,我开端信任,袁老并没有脱离。
广袤大地上有袁老播下的"种子",高产优质的超级稻正在协助越来越多的国家处理粮食危机;科研作业者接过了袁老的"镰刀",矢志不渝地进行着科技立异;年轻一代接续着袁老的"我有一个梦",以祖国和公民的需要为己任,中华民族巨大复兴的我国梦一定会完成。
袁老,您播下的一颗"种子",已让我们牢牢握紧大国饭碗,也给所有人留下了欢腾的愿望和坚决的期许。现在,您去往了星斗,化作那颗早已为您命名的"袁隆平星",持续守望这片您深爱的土地。袁老安眠!您的两个愿望终将变为实际!(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