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便是要让公民喜爱,这是咱们永不能忘掉的初心。"——刘燕平
人物简介:刘燕平,1932年出世,陕西绥德县名州镇人,中心民族乐团国家一级艺人,1943年参与革新,主演过《白毛女》《雪海银山》,唱响民歌《兰花花》等,被誉为"公民最喜爱的歌手""又红又专的好艺人",曾荣获国际奖和省级以上"甲等艺人""先进作业者"等20多项奖赏,屡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粗暴的黄土高原上,流传着一首妇孺皆知的陕北民歌《兰花花》。这首诞生于旧社会的信天游,在新中国建立之后,通过新的改编和加工,唱响了国际。而带它走出国门的,正是国家一级艺人刘燕平。
本年2月一个冬日的清晨,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现已89岁的白叟。虽然听力有所下降,但刘燕平的声响仍旧悦耳昂扬,充溢乐律的美感,往事就像一曲悦耳的歌声,从她嗓间慢慢流出。
·2021年2月,刘燕平在北京承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毛主席常常去延河滨漫步"
刘燕平的父亲是爱国将领刘杰三。刘燕平3岁时,父亲退伍,她跟从父亲回到陕北绥德县,刘杰三以无党派开明人士的身份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
1942年,10岁的刘燕平被父亲送到延安,后进入延安天然科学院预科班学习。"其时咱们的院长是徐特立先生,延安四周是山,咱们的宿舍就建在山顶上,食堂和厕所都在半山腰,山脚下便是延河。一年春夏秋三季咱们都在延河滨洗脸、洗衣服,到了冬季学校会给女同志烧一点热水。"刘燕平说,"那会儿毛主席也常常会去延河滨漫步,我远远地看见过他几回。"
学校日子没过多久,整风运动开端了,学校就停了课。刘燕平缓其他年岁小的孩子在学校里没课上,也没事做,平常只能放放哨。不久之后,延安天然科学院给刘燕平办了退学手续郑州侦探,在父亲的主张下,她来到绥德师范当旁听生,直到西北文艺作业团杂技组巡演时,在团里作业的姐姐把她介绍入团。"其时西工团的领导让我唱了一首抗日歌曲,说:‘这娃容貌还能够,行了,你留下吧。’所以,我又一差二错进入西北文艺作业团当了艺人。"刘燕平说。
西工团建立于1940年,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团名。1942年,毛泽东宣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说话》,整体文艺作业者都清晰了"艺术为公民服务"的思维。西工团活跃宣扬党的政策,表演方式很丰厚,有秧歌剧、小戏、拉洋片、快板书等。
"西工团的人简直都是一专多能,每个人都干许多事儿。我由于年岁小,一开端担任办理表演道具,平常跟他人学习吊喉咙、踢腿,敏捷成长了起来。后来团里要表演《白毛女》,成果演黄母的艺人生病了,我就暂时补上。"
·刘燕平(中)在《白毛女》中扮演黄母。
13岁的刘燕平第一次演戏,仍是扮演黄母。坐卧不安之下,她细心讨教长辈,细心揣摩黄母阴恶、暴虐的心思,成果演得栩栩如生,得到了咱们的认可。"有一次下乡表演时,我站在台上,台下的观众都在喊黄母太坏了,有人乃至扔了只鞋打到我身上。"年幼的刘燕平并不气愤,她觉得这正阐明自己演得好。
这之后,刘燕平就成了"及时雨", 总在团里替演,她参与了《兄妹拓荒》《军民关系》等剧的表演并学会了唱民歌。
"那时分实施供给制,西工团没有薪酬,女同志会发一点儿番笕钱。其时的西工团从属西北局,咱们常常要跟着大部队搬运。在村里,找个台子围上幕布就能表演了;咱们吃睡也都是在暂时的窑洞里或破庙里。但这样的日子让我觉得非常快乐,西工团让我深深感触到了文艺的魅力。"刘燕平说。
·刘燕平(左一)在西北文工团演话剧。
不表演的时分,艺人们就种田、协助照料伤员。团里也常常安排学习,这让刘燕平理解艺术贴近日子的重要性。1948年8月26日,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5月,西安解放,西工团决议下西安。刘燕平第一次看到火车和铁路,稀罕地摸了又摸,欢天喜地地进了西安。进城后的艺人们将一个个创造、改编的新歌剧送往工厂、乡村、兵营和学校。刘燕平在新歌剧《捍卫村政权》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虚假嘴脸的关中地主婆,还在《白毛女》中扮演了喜儿,遭到观众的好评。
火车上诞生的《兰花花》
上世纪50年代初,青藏公路投入建设中。1950年,刘燕平缓西北文工团的搭档前去青海慰劳表演。这几个月的日子里,共同的藏族歌舞、丰厚多彩的民族音乐为她供给了丰厚的民乐养分。
表演期间,刘燕平忽然接到文工团发来的紧迫电报,让她速回西安,不能耽误。收到告诉后,刘燕平匆促从兰州转乘军用飞机飞到西安,这才得知是让她去北京参与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
时间紧迫,还没来得及预备,刘燕相等就在担任人陈若飞的带领下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火车上,刘燕平着急问道:"去了北京唱什么呢?"陈若飞说,陕北民歌比较盛行,能引发人们的回想,就唱陕北民歌吧。通过一番评论,最终选定了《信天游》和《兰花花》两首歌。
"歌定了,但词得改,旧版的《兰花花》唱的是包办婚姻,咱们得把它改成对立包办婚姻。"刘燕平说,"幸而那时分火车没有现在快,从西安去北京坐了三天两夜,满足郑州侦探咱们去修正歌词。"《兰花花》是在大众间口口相传中信手拈来,不断丰厚起来的,各段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全凭歌者兴之所至。通过一番挑选、概括、收拾后,一首簇新的《兰花花》在火车上诞生了。
后来,刘燕平的《兰花花》被选中,就到中南海怀仁堂向党中心报告演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悦耳的歌声叙述了黄土高原上代代相传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周总理北京私家侦探听完这首歌很满足,就让时任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给刘燕平带话,让她多多学习。
当年2月,为庆祝苏联建军35周年,周总理带领中心慰劳团到大连慰劳苏军。刘燕平在团里担任独唱、领唱。在晚上举办的舞会上,周总理热心地邀刘燕平共舞,亲热地问她:"你那首信天游唱得很好,你是陕北人吗?"之后又叮咛她:"要走自己的路,向公民学习,让公民喜爱。"
周总理的吩咐一向深藏刘燕平心中。后来,刘燕平收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选取告诉书,周总理知道合肥侦探后,托付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周巍峙向刘燕平传达了"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各条路上都需求有人扛旗……"的教导,通过考虑后,刘燕平决议不去上海,转而潜心研究民间艺术。"后来我就学习山西梆子、秦腔、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下乡搜集民歌,努力提高自己。"
会演完毕,刘燕平被选拔参与在东柏林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青年与学生平缓联欢节,她演唱的《兰花花》被评为优异节目。不久,刘燕平又跟从青年文工团在东德、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以及苏联进行巡演。"咱们在外边巡演了一年多,出国时是夏天,咱们都穿戴裙子、旗袍,比及了秋冬季,国家又给咱们寄来棉大衣、皮帽子。"
西安电影制片厂建立后,拍了第一个影片《雪海银山》,约请刘燕平主演。回想起出演电影的阅历,刘燕平至今感到很风趣,她说:"其实我不适合演电影,你看我这个人,脸的概括不适合上镜头。"
·刘燕平主演电影《雪海银山》。
向梅兰芳、常香玉学艺
跟着思维、艺术上的老练,刘燕平逐步成了西北文工团的主演,她参与表演了许多歌剧中的女一号:《小二黑成婚》中的小芹,《草原之歌》中的侬错加,《兰花花》中的小兰,《江姐》中的江姐……刘燕平常刻谨记取要"沉"到大众中去,也常常向艺术大师取经学艺。
"我和家人都很喜爱梅兰芳先生, 小时分,家里有个留声机,总在放梅兰芳的唱片。后来我到了西工团,听团里的教师讲梅兰芳唱得怎样怎样好,唱戏时怎样咬字,平常怎样练声腔……还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说梅兰芳先生为了操练目光,成天盯着飞禽看。"自小耳闻目染,刘燕平对梅兰芳产生了崇拜之情,非常期望有时机能去访问他。
新中国建立之后,有一次,梅兰芳来到西安公民剧院进行表演,这可把刘燕平快乐坏了。"我其时年岁不大,也买不起票,但梅先生表演时的剧院便是咱们团的,所以我每天跑到打灯的角落里去看梅先生的表演,一场都没落下。惋惜的是我一向没能向他介绍自己,直到后来我成了政协委员,和梅先生一同参与会议,这才正式见了面。"
·刘燕平在西安时期。
后来,京剧名家关肃霜到西安表演,刘燕平也每场都去观摩,在侧幕、灯火槽边上细心学习。
在西北文工团作业期间,刘燕平缓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成了知己老友。"1948年,香玉在西安创办了‘香玉剧校’,就在咱们剧团边上。咱们俩不管是开当地的文代会仍是参与文艺界的活动,总在一块儿。我有时分落拓不羁,口袋里有瓜子我就嗑,香玉就说这对喉咙欠好。我还向她学过河南梆子,唱《红灯记》。"比及河南豫剧院建立,常香玉回到河南担任院长,俩人不常碰头了,但一向保持着友爱往来。
"艺术便是要让公民喜爱"
名声渐响的刘燕平常常回延安表演,她说:"我生长在延安,从延安走出来,我唱着陕北民歌,我永不能忘掉那儿。"但是,"文革"的开端让她中断了艺术生计。
"文革"后期,1973年8月,北京举办了亚非拉乒乓球友爱约请赛。其间重庆侦探,刘燕平忽然接到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带来的告诉:周总理要见她。通过"文革"的苦难,刘燕平总算在首都体育馆再次见到了周总理,她心中悲喜交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1973年 ,亚非拉乒乓球友爱约请赛期间,刘燕平遭到周总理的接见。
"总理握着我的手问还唱不歌唱?我说现已8年没唱了。总理怜惜地说你还能够唱嘛!我说我头发都白了,眼睛也花了。可总理说头发白了也能唱,眼睛花了也能唱。"周总理还鼓动她:"把民间的东西好好加工、提炼。好的保存下来,欠好的去掉,要好好搞几首革新民歌出来。"周总理对刘燕平的关怀让她非常感动,也产生了很大的鼓动。不久,刘燕平参与了《红灯记》的排演,在其间扮演李奶奶。
"文革"完毕后,刘燕平被选调到北京中心民族乐团,担任领导重担。1984年,中心民族乐团在美国表演《春江花月夜》《秦王破阵乐》等6个节目,轰动一时,6美元的票价涨至80美元,很快一票难求。
·中心民族乐团在美国进行表演,刘燕平随团辅导。
晚年的刘燕平一直重视家园陕北的文艺事业开展。2018年5月,陕北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开馆,86岁高龄的刘燕平从北京前来参与了开馆典礼典礼。她说:"家园培养了我,我也要尽自己所能报答家园。"
现在,行将迈入九旬的刘燕平回想往昔,慨叹道:"艺术便是要让公民喜爱,这是咱们永不能忘掉的初心。文艺作业者应持续秉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持续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为公民表达、为公民抒发、为公民抒怀。"
原载于《举世人物》2021年第6期,原标题为《刘燕平,把<兰花花>唱进中南海》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