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3-17 15:10:11
  • 阅读(8956)
  • 评论(13)
  • 新华社南宁3月17日电 题:崇奉的丰碑——寻找湘江战争赤军勇士穿越时空的理想信仰

    新华社记者王军伟、何伟、王悦阳

    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峡谷中,湘江北去,波涛汹涌。

    1934年末,为保证中共中心和中心赤军主力渡江,破坏敌人围歼赤军于湘江以东的妄图,数万名赤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

    湘江战争是中心赤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痛经怎么办缓解疼痛的一战,是赤军将士用生命向初心和任务交出的一份答卷。

    86年曩昔了,记者造访旧日的战场,仰视挺立的留念碑,抚摸着英烈墙,寻找革新前辈可歌可泣的勇敢业绩,心潮澎湃。

    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 他们的崇奉穿越时空

    酒海井、甑子岩、耳目洞、水流坪……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个个从前不知名的当地,跟着赤军勇士遗骸被开掘打捞,魂牵世人。

    酒海井,因口小肚大形似当地盛酒的容器而得名,实则是一个地下暗河。

    依据史料记载和当地大众口述,在一个冰冷的日子里,100多名赤军重伤员因来不及搬运,被敌人投入酒海井,悉数壮烈献身。

    2017年8月,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发动酒海井赤军勇士遗骸打捞作业,约请其时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的李法军担任遗骸判定研讨。

    井下地质杂乱,布满淤泥和石块,作业人员通过抽水、阻水、分流、清淤等一系列尽力,连续发现20余具遗骸。

    李法军用哆嗦的手在电脑键盘上敲出了酒海井赤军勇士遗骸判定陈述:

    ——颅骨上有显着的外力伤口痕迹,是致命伤;

    ——年纪15岁至25岁,身高1.37米至1.63米,体重53公斤至55公斤;

    ——股骨全体发育较弱,长度矮小,这些勇士生前身体并不健壮……

    长征途中,许多赤军战士年纪不到20岁,指挥员的平均年纪也只要25岁左右。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他们面临严格的奋斗局势,坚持到生命的最终一刻?做了近20年遗骸研讨的李法军和他带领的团队被深深震慑。

    "他们为我国的革新事业奉献了生命,值得咱们永久铭记!"李法军说。

    甑子岩,灌阳县的深山岩洞,洞口直径约5米,深不见底。

    2018年末,重庆窟窿探险队现场打捞赤军勇士遗骸。虽然已通曩昔2年多时刻,回忆起其时的状况,打捞队员肖洪心里仍久久难以安静。用铲子一点点刨开黑黝黝的泥土,一块块骸骨露出来,肖洪慨叹万千:"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信仰让他们不惧存亡?"

    尔后,2300多块骸骨被连续打捞出来。

    新我国建立后,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赤军遗骸收殓维护,但因年代久远,还有不少赤军勇士散葬在湘江两岸的群山之中。

    在党中心的亲热关心下,近年来,广西对湘江战争留念设备、遗址遗存进行抢救性维护,对开掘收殓的82具相对完好的遗骸、7465块零星骸骨进行会集安放,以此安慰先烈。

    灌阳县勇士陵园里有一块没有姓名的石碑。立碑者是我国工农赤军第五军团第34师第100团团长韩伟的儿子韩京京。他遵循父亲的遗愿,为红34师献身的将士立了这块碑。

    松柏挺立,石碑静静矗立。韩京京在石碑的基座上刻下一句话:"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勋绩永世长存。"

    他们离别亲人踏上征途 他们的赤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兴安县赤军长征打破湘江勇士留念碑园,万余个英烈的姓名镌刻在一块块黑色花岗岩石碑上。

    停步、抚摸……《映山红》的旋律在馆长尹汤怀的脑海中久久回旋,他听过福建长汀籍赤军后人任汉斌在石碑前唱这支歌。"没有人能唱得比赤军后人更悦耳,他们是用心、用情在唱,歌词里的每个字都是对亲人的思念。"尹汤怀说。

    "若要盼得(哟)赤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奶奶第一次听我唱这首歌的时分,一直在流泪。"在任汉斌的歌声中,奶奶"老黄头"想起了她的"赤军阿哥"任文明。

    1934年,28岁的任文明参与赤军。"老黄头"拉扯着2个孩子相依为命,等她的"赤军阿哥"回家。等啊等啊,比及新我国建立,比及双鬓斑白,等来了一纸革新勇士证明书。

    "老黄头"老了,一曲《映山红》成为她生射中的安慰。

    任汉斌告知记者,奶奶常常梦到念念不忘的任文明。"奶奶梦见他从村里的小路上回来,穿戴赤军的衣服;等醒来的时分,奶奶的枕巾早已被泪水浸湿。"任汉斌说。

    1983年,83岁的"老黄头"离世。2019年,任汉斌在兴安县赤军长征打破湘江勇士留念碑园的石碑上找到了爷爷的姓名。"任文明"这3个烫金的字,是奶奶想念了终身的挂念。

    在爷爷的姓名前,任汉斌唱起了《映山红》,刚唱几句就失声痛哭。

    江西于都是赤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赤军后人钟建平、余玉兰配偶遍寻多年,仍未找到亲人的献身地。他们来到兴安县赤军长征打破湘江勇士留念碑园,面临花岗岩石碑上仅有的十几个钟姓勇士姓名,用手指摩挲着看了一遍又一遍,没有找到亲人的姓名。"找了这么多年,咱们只想知道他献身在哪里了。"余玉兰有些呜咽。

    在灌阳县湘江战争新圩阻击战酒海井赤军留念园,赤军勇士墓冢形如一顶绣着五角星的军帽,英名墙上刻有3000多位勇士的姓名。

    曾任灌阳县民政局局长的俸顺喜是赤军子孙,父亲在湘江战争中挂彩,被大众收留而幸存,和父亲一同参与长征的20多位同乡却永久失去了消息。

    "这些勇士都是我的伯伯叔叔啊。"俸顺喜说,多年来,他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赤军后人。

    兴安县界首渡头是当年赤军强渡湘江的重要渡头,中心纵队从这儿渡江进入老山界。每年清明前后,不少赤军后人来到这儿,面向湘江撒花祭酒,然后捧一抔红土,掬一瓶江水,作为永久的思念。

    一位赤军后人慨叹:"大江北去,硝烟散尽,我只要面临湘江磕头。"

    他们的初心写在大地上 他们在公民心中永生

    湘江战争中,红34师"李连长"在新圩一带身负重伤,被敌人吊在油桐树上活活烧死。乡民们悄悄收殓了他的遗骸,藏在石缝间。

    20世纪70年代,乡民们安排迁葬典礼,将"李连长"安葬在解放小学对面的山岗上。"那一天,乡民们在石碑前摆满了酒和生果,祭拜英烈。"灌阳县新圩镇解放村乡民陆先友说,今后每年的清明节,解放小学师生都会到"李连长"墓前祭扫。

    2019年,"李连长"墓搬迁重修。当地"八山一水一分田",虽然土地宝贵,但不少乡民自动提出将勇士墓建在自家地里。

    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水埠村一片碧绿的竹林旁,有一个掩埋着12位赤军勇士的墓冢,98岁的乡民赵良英一家几代人数十年看护勇士英灵。赵良英的父亲赵金床曾给赤军当过导游,赤军坚决的理想信仰、严正的军纪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年,赵金床等瑶族大众趁着夜色将赤军勇士的遗体就地安葬,并在坟前立石符号。他常常告知子孙:"赤军是好人,要给赤军守好墓。"这一守便是5代人。

    赵良英的女儿李贵连说:"咱们会一代代守下去。"

    老山界主峰猫儿山山脚下有一座小赤军墓,墓中是一位献身时还保持着站姿的赤军勇士。华江乡同仁村乡民李大平的父亲李明昇等大众冒着危险掩埋了小赤军的遗体,后来又将墓迁到村中心地带。几十年来,乡民们坚持补葺、祭扫,李明昇告知子孙:"要把赤军墓当亲人的墓。"

    今日,赤军前辈们的愿望,正一步步变成实际。先烈热血浸染的桂北山区现在已脱节贫穷,大众迎来了簇新的日子。

    ——解放村大力开展杉木栽培、肉牛饲养和赤色旅游,全村62户贫穷户悉数脱贫;

    ——水埠村瑶族大众开展猕猴桃、冷水鱼等特色工业,脱节了代代贫穷,日子越来越兴隆;

    ——同仁村毛竹深加工和民宿等工业日益兴隆,2020年乡民人均纯收入超越1万元……

    苍山如海,江河飞跃。在当年赤军短兵相接的湘江两岸,相对于有形的石碑,大众心中还有一座无形的丰碑,愈加巨大,愈加高耸。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5  收藏